如何让未来悉尼、未来墨尔本充满魅力 - Ozhome
首页 >  新闻 >  如何让未来悉尼、未来墨尔本充满魅力
如何让未来悉尼、未来墨尔本充满魅力
发布日期: 01/06/2019    文章来源: 澳房汇    编辑: qiang

文 / 王小麦


城市可不是越大越好。


上篇文章我们聊到了城市“友好度”的问题,不但体现在有多宜居上,也和短期到访者的感受有关。


也许你会发现,世界上每年排名的最宜居城市,极少有超大规模的城市名列前茅。在这一点上澳洲很幸运,每座城市都很友好,前十名里占了三席:墨尔本(2)、悉尼(5)和阿德莱德(10)。(经济学人宜居城市指数2018)


其实排名前10位的世界最宜居城市,我去过8个,虽然都是匆匆过客,但每个都印象深刻。去过后总结了我的一个心法,用来判断一座陌生的城市是否友好,我称之为“小麦步行指数”,也就是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是否能去到大多数吸引人的地方,包括办公区、购物街、艺术馆、运动中心、广场、大学等等。


在我旅行到一座城市的时候,基本上5公里以内的目的地我都是用走的,直接感受就是最宜居城市的“小麦步行指数”都很高,类似的城市还有波士顿、西雅图、新奥尔良、台北,当然,还有新加坡。


洛杉矶可以说是一个反例,整个城市平面铺开,没有车,去哪都不方便,公共交通也不是很发达。


既然“经济学人”每年评出来的宜居城市如此,我的个人感受也高度吻合,那如何能规划出更多这样的城市呢?或者说,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城市,比如悉尼和墨尔本,如何能保证未来十年二十年,城市依旧充满魅力,而不变成臃肿的大都市呢?


我们要清楚,城市的发展像企业,有时候变大也许是不得已的结果,机会可能会增多,但城市效率和居民体验也许会下降。


纵观世界上发展的越看越有道理的城市,其实具备一个特点:


弱化CBD,多核发展。


与其所有的资源都往一个市中心里放,不如激活多个中心点,分布式规划,每个中心点都拥有自己的属性和优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按照自身不同生活方式的需求主动选择,而不是为了工作,每天不得已花两三个小时往返在上下班的路上,造成时间大大的浪费,自己也被弄得筋疲力尽。


深圳和东京就是这样的好榜样。


我找了张图来表述,大家可以感受下。



有了多核发展布局,我们再从“通、食、住、行”四个方面来放大看一下。


 -


通,是通讯,是人们沟通的方式,它正在因为互联网的升级换代,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今年5G网络逐步在澳洲各城市启动和普及,高品质视频会议之类的工具完全可以代替很多原来必须亲身前往见面的场景。


在我看来,解决城市拥堵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全力发展公共交通、无人驾驶汽车、修更多的高架桥等方式把人们更快地从A送到B,而是根本就不需要移动而依然达成高质量沟通的目的。


悉尼和墨尔本,甚至是其他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都完全具备“多核”的条件,而5G网络的普及,才是我们最终走出拥堵的可行方案。


而且如果是分布式中心规划的话,你可以在5-10公里的范围内就解决平时工作、生活、休闲等社交与沟通的大部分需求,省钱又省时间。


大家可以再想想,一场美中贸易战为什么会发展成美国与华为的5G大战?是因为未来城市中的高价值生产都会与高效通讯息息相关。我们所在的城市,也不例外。


 -


没错,就是吃。


这里其实有几个不同角度的意思,当城市变成分布式结构后,大家购买食物、食物加工的形式、食物的来源都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


一个城市的魅力,要看它能否侍候好人们的胃口。悉尼和墨尔本现在都有世界各地的美食,而且风味、食材、质量都相当好。


但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个视角:我们原来吃饭的地方,除了满足胃,还能做些什么?


对于悉尼和墨尔本来说,咖啡馆像蘑菇一样遍地都是,但未来的咖啡馆应该不仅仅只是卖咖啡和吃的,而应该是新世代的办公或商务场所,里面不应该只摆着桌子沙发椅子,而应该有适合人们随时聚在一起讨论事情所需的用品。


你也许会问店铺租金那么贵,这么开咖啡馆还怎么赚钱?


如果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新的需求得到满足,店里人满为患,你还担心没有办法赚钱吗?


 -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开车出门时间越来越难估计,原来十几分钟就能开到的地方,现在有时候1个多小时也未必能到。


因为无论是悉尼、墨尔本,还是阿德莱德、布里斯班,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都不是为现在的人口增速准备的,基建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堵车也就不稀奇了,而且短期内很难有效解决。


无人汽车是答案吗?我看不但未必会减少交通,反而可能增加堵车。


公共交通是答案吗?肯定是重要的一部分,高效率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都很完善。这里要重点表扬悉尼刚通车的无人驾驶火车,虽然首发当天被吐槽,但未来运力、准点率都会大幅提升,而且乘客的票价是会得到控制的,让公共交通对大多数人更可负担,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使用。


但公共交通高效的前提我认为依旧是在城市多核分布的前提下。不然高峰时间大家都往一个地方赶,东京火车挤得车门都关不上的画面是不是立刻浮现?


我觉得理想的出行状态,应该是越来越少开车,越来越多步行和搭乘公共交通。电动自行车对于悉尼和墨尔本来说其实非常适合,我要是市长,我就使劲儿鼓励这个。


关于出行,我最后再说个脑洞大开的情景,那就是现在的城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有点无聊。


而未来的城市,应该更加以人为本,更加个性化,是为每个人量身定制的城市,通过虚拟现实和AI的迭代,每个人上班路上看到的风景都不一样才有意思。


 -


最后说说住。


我觉得城市的发展的关键词是“扩张”,但不应该单纯追求低密度、平面式的扩张,比如悉尼和墨尔本很多新区的建造,结果就是城市面积越来越大,花在交通的时间就越来越多。


相反的,应该提高成熟商业区的立体密度,借助现有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车站等,往天上建,提高中心人口密度,让人们可以在5-10公里范围内把平日需要做的事都能做到,然后出现更多这样的中心。


而且这样的城市发展应该是越来越智慧、越来越智能的,在这一点上,澳洲应该多向新加坡学习。


悉尼和墨尔本其实都在往这个方向上发展,潜力也很大,比如悉尼的Barangaroo, North Ryde, 墨尔本的Box Hill, Glen Waverley等交通枢纽大区,都在通过提高立体密度来解决人口增长的需求。


也许有读者会问,如果完全按照生活方式的喜好、工作地点的远近等来决定住的地方,房价太贵买不起怎么办?


没人说你住在哪里就一定要买在哪里呀!


再进一步说,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应该被住房而限制。


这里提出一个我之前文章多次提及的概念:“租投者”Rentvestor。 对这个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Youtube上搜索关键字“租投者思维”就能看到我之前制作的一期视频节目,专门解释这个概念。


说到底,我们其实可以重新看待房产作为居住和投资产品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是让我们的生活品质、生活效率提高,还是为了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而牺牲生活中更重要的东西。


悉尼和墨尔本作为澳洲最具活力的两座一线城市,人口增速会越来越快,两座城市各具魅力,也都拥有智慧城市的发展基础,我们用脚选择了生活的地方,只希望这里越来越好。


更多新闻